本报记者 郭晓静 黄乔
3月26日,在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项目,居民从自己动手参与创作的阶梯上经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三月二十八日,志愿者在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里除草。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三月二十八日,邮电支路社区儿童对生态花园的墙画进行补绘。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一个小小生态花园,却有着神奇的“魔法”。
在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邮电支路社区搬运东村,一群艺术家和志愿者们,在不足10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区域,建起了重庆首个社区“生态花园”。
花园的出现,似“魔法”一般,改变了搬运东村曾经“环境脏乱差,邻居互不理”的局面,美了环境,亲了邻里,舒了心情。
如今,生态花园里,混种着各类花草和蔬果,生气盎然;雨水收集池里菖蒲、睡莲长得正旺,清澈的池水中,可见穿梭的鱼虾;每天傍晚,居民围坐在花园里,聊天品茶,怡然自得。
就在半年前,搬运东村还是一个“白天垃圾随处见、晚上路过有些怕”的地方。这个神奇的花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魔力”?日前,重庆日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心愿魔法”??
陈??实现了接回孙子的愿望
“幺儿你看,这个是薄荷草,那个结果果的是金橘……”3月28日下午,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里,搬运东村居民陈??正在教怀里的孙子认花识草。
这时,花园里来了一群人,他们胳膊上都系着统一的绿色环保带。原来,当天十方艺术中心、众爱社工和春芽社工三家公益机构联合办了一场名为“生态自在与邻里自然??生态‘新’社群公共教育工作坊”的活动,为当地居民、儿童和志愿者,作生态理念和种植实操培训,培养社区能人,并组成花园志愿守护队,对生态花园里部分损坏的植被进行补种。
陈??赶紧起身,在自己和孙子的胳膊上也系上了绿色环保带,加入其中。
“没得这个花园,我也不能在这里和老伴一起带孙子。”陈??轻轻抚摸着孙子的小脑袋感叹说,她和老伴常年居住在此,感情一直很好。但孙子出生后,她就独自到儿子家里帮忙带娃,长时间与老伴分居两地。
“我提过好多次,把孙孙接到我家来带,儿媳妇就是不同意!”回忆到这里,陈??的声音有些哽咽,她说,儿媳妇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环境脏乱,没有花园,娃儿没得玩耍的地方……
去年底,生态花园建好后,陈??第一时间给儿媳妇打了电话。“我们社区修了个生态花园,我可以接孙子过来,每天教他认花花草草!”陈??的语气里是掩藏不住的兴奋和喜悦,她主动邀请儿子和媳妇前来“考察”,最终顺利接来了孙子。
“这是个有‘魔力’的花园,帮我实现了愿望。”陈??说,她也要加入守护队,在今后的日子里,精心维护好她的“心愿花园”。
其实,在搬运东村,实现心愿的不仅只有陈??,住在一楼的居民高伟,也实现了邀请三五好友,在家门口花园里惬意品茶的心愿。
高伟说,因为社区老旧环境差,以前朋友们都不大爱来他家里耍,但自从生态花园修好后,一切都改变了。
如今,高伟不仅加入了守护队,还养成了上班前下班后,定时给门前花园浇水的习惯。为了按照生态花园的要求储备浇花水源,他还特意买了两个大桶,用于收集雨水和生活废水。
“守护魔法”??
从反对者变为花园守护者的罗??
说起生态花园建设的始末,搬运东村10栋的两位罗??最是清楚。这两位??都是种植达人,一位喜欢种海椒,另一位喜欢种蒜苗。
“你们来干啥子?”去年11月上旬,两位罗??正在楼下忙着给土里的海椒、蒜苗浇水,突见一群人拿着测量工具和图纸迎面走来,顿时警惕起来。
“阿姨您好!我们是来量尺寸的。”十方艺术中心艺术家邵丽桦,也是生态花园项目的策划执行人,她告诉两位罗??,此行目的是计划在搬运东村的公共用地,为居民们免费修一个花园。
原来,黄桷坪的一群艺术家和志愿者们,一直在寻找一条让老旧社区生态化、艺术化的居民共建途径。机缘巧合下,他们了解到“生态花园”这一新概念,便自发组成项目团队,希望通过社区居民、设计师、艺术家、院校师生、志愿者、社会人士等多方参与的方式,共同打造“黄桷坪的春天??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营造项目”。
生态花园项目虽得到了黄桷坪街道以及邮电社区的支持,却接连遭到居民们的反对。
“那不得行!”两位罗??一听,连忙阻止。她们担心花园一修,自己便没了种菜的地方。
见两位罗??态度如此坚决,邵丽桦开始给她们做起了思想工作。
“你们要保证我以后有地种,我的橘柑树和黄葛树都得保留。”种海椒的罗??了解情况后初步同意了修建生态花园的方案,并答应主动去说服熟悉的邻居姐妹。
历时一个多月的前期调研完成后,去年12月11日,邮电社区生态花园动工了。“我看到他们一大群人,免费帮我们建花园,我们再不支持心里过意不去。”种海椒的罗??说,为此,她不仅主动加入了志愿者,还动员了几个姐妹,共同参与生态花园建设。
种蒜苗的罗??,此前始终对生态花园心存疑虑,看到好多邻居搬土弄泥忙得热火朝天,她也默默加入了修建花园的队伍。
因为是居民们亲力亲为参与的,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倍加珍惜。花园建好后,罗??们时刻都惦记花园里的花草和果蔬,按时浇水,时时清点,做到“心中有数”。
“金橘结了100多个果子,我每天都要数,少了几个我心里清楚得很。”现在,种海椒的罗??正式加入自愿守护队,并时常针对如何管好生态花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能量魔法”??
重拾信心的两位曾老师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社会专业教授曾途以及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教授曾令香,都是生态艺术花园项目的策划人。3月28日,重庆日报记者见到了两位曾老师。
“说实话,一开始做这个项目,并没多大信心。”曾令香率先开了口,他坦言,最初带着一群艺术生和志愿者进社区调研,便遭到居民们的排斥,这对大家的热情打击不小。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艺术源于生活,要想把艺术融入社区,就要尊重老百姓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建议。”在曾途看来,艺术家走出工作室,让艺术创新和生态理念与基层社群链接,是艺术寻找到更多观众的尝试。
打造居民们心中的生态艺术花园,就是突破口!几位策划人没有放弃,重新带着志愿者团队走进社区,挨家挨户沟通,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想法。
“要种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
“墙面有彩绘,才匹配黄桷坪的涂鸦特色。”
“花园走廊没有灯光,要装一个。”
……
居民们的构想,很快形成了张张图纸。在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笔下,原本环境脏乱差的社区,不仅划分出多块花园用地,还给居民们留出了休憩交流的空地。
“我们的营造原则,就是把问题视为正面资源去看待,对无用的灰色空间进行再造。”邮电生态花园项目策划统筹杜映萱说,花园采用道法自然循环生态设计,将“家庭厨余资源化 社区花园共建 社区环境教育 居民共治”理念有机融合。
比如,为吸引昆虫,花园选择了多种重庆本土植物进行混种;肥料方面,大量使用居民的厨余垃圾;而容器则多是居民们不要的木板、瓶子或篮子。
“花园里还建立了生态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灌溉。”参与生态艺术花园项目的英国海归博士、四川美术学院教师靳立鹏说,这样一来,看似平凡的花园里就有了循环系统:厨余分类-堆肥-种植系统、雨水收集利用循环系统。
“通过10多天的营建,生态花园于去年12月26日正式亮相。花园建成后,我们特意不去管护,用2-3个月时间去观察当地居民的行为。”杜映萱惊喜地发现,对花园的后期管理,居民们变得自发主动,邻里关系也更为亲密。
“曾经觉得这个计划很难实现,实践后才发现真的可以做成。”重拾信心的两位曾老师说,如今,不仅整个项目的参与人员都信心十足,大家可以肯定,正是艺术的介入和环境的改造,让居民的自治、共治思想觉醒。小小生态花园用它的“魔法”,改变的不仅是自然生态,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
“这个项目是一个成功的起点,我们采用了社区居民‘共建’的模式,并在其过程中,让具有‘强互惠’精神且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社区能人’涌现了出来,实现居民自治。”曾途告诉记者,他希望这样的生态花园,未来可以在更多社区复制推广。“如果有50个,100个,甚至更多这样的生态花园,那每一个生态花园都可以是人与自然的艺术馆,它们就能拼接成一整块生态湿地,成为植耕心灵的生态基层样本。
专家观点>>>
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教授郑昊:
共治共享还需培养社区能人
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这个项目是通过进入社区最基层,从曾经脏乱差的环境“破冰”,引导居民参与,共同营造生态花园。这也完成了社会治理第一步??共商共建,而下一步则需要实现自治,才能走向共享。
之前参与社区基层治理项目有不少失败经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社区的能人没有培养起来,他们领导的社区自组织也没有培养起来,工作项目组一走,社区就直接“打回原形”。
但在生态花园这一项目中,邮电支路社区涌现出了十几位热心人,社会学范畴把他们叫做“强互惠者”。
他们的行为超越“自利”动机,甚至在预期个人成本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也会行动。今后,我们将扩大范围,除热心人外,还会在包括网格员、楼栋网格长、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中培养社区能人,让社区的自组织能够成长起来,夯实社区自治共治基础。
其实,社区自组织,很多城乡社区都存在,但大多偏娱乐性,缺少社区治理和基层矛盾调解功能。所以,我们重点会在培育社区自治型的自组织上下功夫,让他们有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